《海角七號》敢向「 金馬獎」踢館
陪著來訪友人看「 金馬獎」轉播,還是首次!當然這和《海角七號》有關;沒有期待,只想看看這部台灣「草包」電影,深入中國文化高牆內踢館,學院派如何反應而已!結局是:
「第四十五屆金馬獎昨晚舉行頒獎典禮,備受國人期待的《海角七號》奪得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等六項大獎;雖然在得獎數目上稱冠,但最佳劇情片與導演大獎則由港片包辦。最佳男、女主角分別由中國男星與港星獲得。」(海角七號獲六獎 金馬獎最風光 中時網頁,2008-12-07)
還不錯,抱到六顆「安撫獎」,魏德聖該偷笑了!媒體一律把它列入「蔣經國」(小獎)行列,這也算是對破四億票房的交代吧!也沒意外,「蔣介石」當然非中國和香港莫屬!馬府當家,「 金馬獎」怎能破格?
正如前文已敘述,《海角七號》不屬於中國台北,魏導居心不良,有如將電吉他交給「茂伯」一般,存心破局地將《海角七號》丟入中國文化醬缸中,沒滅頂已經逃過「無名狀」矣!且看中國學院派的評語吧:
「評審認為《海》片劇本好,導演才華無庸置疑,但卻有太多細節經不起深究」,「評審認為《海》片劇本好,導演才華無庸置疑,但卻有太多細節經不起深究,例如片尾老太太天黑了看信卻不必開燈,日軍撤退場景也因預算限制未臻完美」(中時網頁);
「備受看好的《海角七號》成績不符期望,關鍵原因是和其他影片相比較,瑕疵就出現」,「《海角七號》的場景,碼頭與船畫面,欠缺歷史考據,不該多是一群穿著破爛的鄉下人揮手,就算再沒有錢,要做的還是一定要做到最好」(UDN)。這就是台灣文化有別於中國文化的最好寫照!真是牽豬母入牛墟。
比起十九世紀,印象派作品首次在巴黎開畫展所遭受的嚴厲批判,「 金馬獎」已夠「恕道」了!回首1959年行政院頒佈「國語影片獎勵辦法」開始,隸屬從新聞局,教育部文化局,到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,它的任務始終堅持在發揚「中國固有文化」上,其輝煌紀錄從「電影檢查處表示對台語片的檢查依循規定」(1966),「繼續執行減少外片進口配」及「監察院教委會建議促請文化局考慮,國片腳本事先審」(1967),「文化局宣佈,電視播映電影長片有限制,不得播放缺乏社教意義之影片」(1972),到「長達十年的日本電影禁止輸入終於解禁,但仍受到限制」(1984),就不難看出「 金馬獎」本色來,頒這個「蔣」真居心不良。
所以,《海角七號》敢向「 金馬獎」踢館,不論結局是「蔣介石」或「蔣經國」,影迷的確不在乎!
PKLim, December 8, 2008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