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評台北觀點的「《海角七號》的台日苦戀

  一般觀眾,在電影院裡看《海角七號》,大多開懷大笑,心情開朗,毫無負擔,看後總是津津樂道,所以道聽塗說的「推銷」成了最佳代言人和廣告,因為平凡和親切就是它的最佳武器。

  今天收到朋友轉來的一篇評論:《海角七號》的台日苦戀(2008-10-09 中國時報),心情頓時變得沉重不已,執筆者是一位中研院副研究員,文中陳述了許多「哲理」的架構,把原先體會的「海角」推向了天涯,把最沒有意識型態的歌聲淚影,變成了意識型態掛帥,「用心良苦」的悲情寓言!一般人,要從「台日苦戀」串連到「台日破鏡重圓」,不論如何就是體會不出這種變奏的旋律和音符。這種「南轅北轍」的感受應該是出自「中國台北」的典型觀點才能體會吧?評論中直敘:「更確切地說,在片中缺席的外省人/中國」,即已洩露天機矣!再看「片中,台灣的角色,,,, ,在阿嘉的身上獲得了「救贖」,」於是:嚴格來講,《海角》的主題並不是「台日和解」,而是「台日苦戀」。」,不覺得酸味很重嗎?中國人那股「仇日」「恨日」的歷史情結不是很自然地露出馬腳嗎?對於片中居然還在回味六十年的戀曲,台男日女還親蜜地摟摟抱抱,實在非「中國台北」所能忍受。

歷史上有中日戰爭,才有「和解」的問題;台灣被中國拋棄給日本,不是台日兩國的戰爭,當然沒有台日和解的問題!日本統治台灣時,下港人的感受絕不是「中國台北」人所能體會。前幾年「慰安婦」事件被政客挑起歷史傷痕,奇美許文龍先生客觀陳述歷史的言論,竟飽受圍剿攻擊,就已清楚反應「南轅北轍」的體認和觀點。現在,下港人在欣賞《海角七號》時,根本沒有台日苦戀的感覺,只是在重溫六十年前的歷史記憶而已。再看,「由此觀之,《海角》並沒有拍出台日和解,但成功地拍出了台日相思,特別是台灣對日本的苦戀。這樣的被殖民慾望,似乎還隱藏著對一九四五年以後中華民國/國民黨統治的有罪控訴。」如此申論,真有如鬼打架般的「天涯八卦」矣!若在以前的白色恐怖時代,這位「用心良苦」的魏導,只有到火燒島唱小夜曲,而不是恆春海岸的開音樂祭了。

一部充滿青春氣息和新世代希望的音樂片,竟然被扭曲界定為族群對立陰謀的「把殖民關係浪漫化,應該是很令人難堪的出路」的悲情政治片,然後丟下一句開場白:「大家都說《海角七號》好看,我也有同感」;夠酸腐的!

PKLim, 1009200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p12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